37歲的黃姓高齡產婦日前開記者會,控訴台北榮總醫師因醫療疏失導致女嬰胎死腹中;除了造成輿論界熱烈討論外,胎動問題對於正在懷孕的產婦心裡,更是造成莫大的恐慌。到底要如何注意胎動?胎動減少到什麼程度才有危險性?孕婦應該多了解胎動的意義,才能避免胎死腹中的悲劇和遺憾。

所謂的「胎動」,指的是胎兒自主性的運動,可能是局部的,或是呼吸、吞嚥羊水的動作,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翻滾或手腳活動。一天24小時,胎兒通常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睡眠狀態,不過在睡眠時也會有身體上的活動。在安靜睡眠期時,胎兒不受外在刺激的影響,此時就算媽媽觸摸腹部或叫喚胎兒,也不會有胎動反應,但有時會出現不自主的運動,像是一般人睡覺時的翻身等;而在活動睡眠期很容易受到外在聲音、媽媽姿勢的改變而產生身體的動作,此時寶寶心跳也會加快。

一天當中胎兒清醒的時間很短,在這期間寶寶會做一些肢體運動、或脊椎屈伸運動、翻滾運動,因此胎動動作較大,也較頻繁。一般而言胎動最頻繁的時間是在晚上9點至凌晨1點之間,白天則是吃完飯後,由於血糖上升,胎動的次數也會比較多。

早在懷孕兩個月時,胎兒便會開始自主性活動;三個月手腳生成後,胎兒便有手腳及身體翻轉的運動,只是孕婦感覺不到而已。第一胎約20週,第二胎約16-18週後,媽媽真正開始感覺到寶寶的存在了。不過剛開始時胎動並不會很明顯,之後會越來越明顯且頻繁,甚至可以在肚皮上看到突然隆起一塊突出物。而孕婦們對胎動的初體驗,也各有不同的感受,形容的感覺像腸子蠕動、或小球滾動、甚至像蟲子在肚子裡爬的樣子。

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,在懷孕8週以後,至少每13分鐘就會有一次胎動;在20週時,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大約為200次;在32週時,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增加到575次,40週時則減少到282次,這是因為懷孕後期胎兒體重增加,羊水製造量減少,造成子宮內胎兒活動空間相對地縮小,以至於孕婦感覺胎動減少的原因。

孕婦並非都能每次感受所有的胎動,比較容易察覺的胎動是持續20秒以上或較大的動作,或是孕婦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。然而並非每個寶寶的胎動都一樣,與個性有關;一般安靜型胎兒動作比較柔和,次數較少;興奮型胎兒則胎動動作大,次數較多。

對於一般正常的準媽媽來說,自己計算胎動的次數是最簡單,也最經濟的方式,也是媽媽每天了解胎兒狀況的最直接方法。孕婦可以在懷孕六個月過後,開始自行測量胎動。

計算方式有三種:

  • 在早中晚各用一個小時來測胎動,如果平均每小時內有3次以上的胎動,就算正常。
  • 如果白天可以察覺胎兒有10次左右的胎動,就算正常。
  • 每天固定挑選一個時段(約3小時)來記錄胎動,若10次胎動所花時間超過三小時,建議就醫檢查。

不過有些胎動狀況則必須注意。胎動異常的主要原因包括:

  • 孕婦發燒:若是輕微的發燒,胎動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;但如果孕婦的體溫持續超過38.5℃以上,羊水溫度上升,子宮和胎盤的血流量會減少,胎動便會減少,寶寶心跳也會加快。
  • 孕婦抽菸或服用鎮靜藥物。
  • 胎盤功能不佳:像子癲前症或是懷孕後期胎盤鈣化嚴重的產婦,由於可能胎盤血流不足,減少胎盤供給胎兒的氧氣,胎動便會減緩。
  • 臍帶壓迫:當胎兒臍帶繞頸或是壓迫臍帶時,胎動次數會減少。由於胎兒可以在羊水內自由地活動,因此通常寶寶可以自行解脫,很少會發生胎兒窘迫的現象。但如果纏繞得太緊或打了死結,就會造成胎兒缺氧、胎動減少,甚至死亡。
  • 胎盤早期剝離:孕期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的情形,會造成胎兒血流灌注不足而導致缺氧,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。常見的症狀是孕婦有劇烈的腹痛,合併大量陰道出血、胎動減少和胎兒心跳減速。其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:高齡、高血壓、抽煙、多胞胎、早期破水、前胎有胎盤早期剝離病史的孕婦。

自從得知懷孕那一刻開始,孕婦期待著能和寶寶有所親密的互動,即便產檢時超音波看得到胎兒,但充其量也只是透過機器來認識寶寶,而唯有在感受到胎動的時刻,才是真實感覺到自己懷了一個新生命!雖然計算胎動並不能絕對減少胎死腹中的機會,但只要孕婦了解什麼是正常的胎動,就無庸過度擔心,也不需神經緊張自己解讀短暫的胎動減少;而一旦發現胎動真的有意義地減少時,便要立即就醫,讓醫師進一步經由超音波及胎兒監視器的檢查來確認胎兒的狀況,進行正確的處理方式,如此才能保障胎兒的健康及安全。

*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,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